本報訊 記者王曉濤報道 日前,“中美農業圓桌論壇:智庫對話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主題為“鄉村振興與氣候變化”。 美國康奈爾大學查爾斯·戴森應用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美國農業經濟學雜志》副主編阿里爾·波比表示,盡管全球農業生產力仍在上升,更多的糧食被生產出來,但由于氣候變化的影響,農業生產力上升的速度卻在降低。因為氣候變化,全球農業生產力2020年才實現本應在2013年就達到的水平。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衛建介紹了中國氣候智慧型作物生產實踐。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我國糧食生產產量、農民收入都有了顯著提高。原因首先在于中國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和水利設施,提升作物生產系統、農田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韌性。其次在于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將作物生產北擴以提高生產面積,挖掘長生育期品種、北方周年積溫增加、南方冬春季變暖等優勢,趨利避害增產。 “未來,中國農業面臨諸如糧食安全、綠色發展等諸多復雜的挑戰!睆埿l建認為,其中,農業碳中和是綠色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中國對此非常重視,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行動來確保和推進農業碳減排。中國農業走過了高產、高排放的歷程,將來要在高產、低排放的過程中建設氣候韌性綠色農業,將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相結合,形成新的農業發展模式。
|